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23年度报告发布

来源:新华网| 作者:冉晓宁| 发布时间: 2024-01-08| 浏览量:1882

  新华网北京1月5日电(记者凌纪伟)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23年度报告新闻发布会1月5日召开。会上,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发布2023年度相关报告,报告编写组专家解读主要内容及结论。

  据悉,在保持继承性和强调发展性的原则基础上,2023年度完成了“全球土地覆盖变化对碳损失和碳吸收的影响”“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与粮食安全形势”和“南北极与青藏高原冰雪变化及影响”3个专题报告,可为应对气候变化、增强全球粮食供给透明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数据与信息支撑。

  全球森林变化和不透水面扩张导致碳损失加速

  “全球土地覆盖变化对碳损失和碳吸收的影响”专题分析了从1985-2020年全球森林损毁、森林恢复和不透水面扩张的时空变化特征。这是时隔5年,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工作再次发布碳相关报告。

  专题报告编写组组长、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刘良云介绍说,全球土地覆盖变化显著,森林损毁和森林恢复均呈加速态势。全球在遏制森林面积加速减少趋势的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尚未完全达到“保护、恢复和促进可持续利用陆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森林恢复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吸收增加的主要来源之一。报告显示,1985—2020年,全球森林损毁与森林恢复在不同区域同时发生或同一区域交替出现,但恢复速率仍低于损毁速率。屋顶、停车场及道路等渗透率较小的表面,是城市化最显著的特征。监测期内,这种不透水面增幅达104.43%。全球森林损毁和不透水面扩张带来的结果是碳损失(陆地生态系统固定的碳重新释放到大气中)呈加速增长态势。

  全球大宗粮油作物同比增产、主产区抗旱能力提升

  “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与粮食安全形势”专题围绕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2“零饥饿”,评估了期间发生的典型气候事件和区域性突发事件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

  专题报告编写组组长、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吴炳方介绍说,2023年全球大宗粮油作物同比增产。但由于受到2022年粮食减产的影响,且个别主要出口国收紧了对外出口政策,供应量减少,全球大宗粮油供应形势总体趋紧。

  干旱是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灾害。近40年以来,通过采取保障灌溉、地膜覆盖、保护性耕作、种植结构调整以及选用抗旱品种等措施,全球大宗粮油作物主产区干旱减缓能力显著提高。报告称,中国、法国和印度等国的抗旱能力突出,非洲、美洲以及澳洲部分主产区的抗旱稳产能力有待提高。

  全球变暖导致南北极冰盖与青藏高原冰川物质损失

  “南北极与青藏高原冰雪变化及影响”专题分析了最近20年南北极和青藏高原各类参数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变化驱动因素,探讨了其对全球海平面变化的贡献及影响。

  专题报告编写组专家、同济大学教授谢欢表示,南北极冰盖与青藏高原冰川物质呈现损失状态,背后均与全球变暖有关,这带来的一大影响是20年间推动全球海平面上升约21毫米,约占同期全球海平面上升总量的三分之一。

  海冰密集度和厚度是影响南北极安全航行的关键信息。报告显示,20年间,北极海冰密集度和厚度均呈下降趋势,南极海冰密集度变化不显著但厚度总体下降。

  据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主任、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编委会主任赵静介绍,2023年是开展年度报告工作的第12年。本次年度报告由国家遥感中心联合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牵头组织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同济大学等国内优势科研力量共同完成,编制过程中注重吸收空天领域相关部门的研究成果,使用了包括风云、高分、资源等国产卫星数据及国外卫星数据,在以徐冠华院士为组长的顾问组和以郭华东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指导下,组织召开各类研讨、咨询和评审会,确保了报告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年度报告工作是中国深入参与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和生态环境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将长期、持续地开展下去。

  据了解,2023年度报告和相关数据集产品均面向社会公开发布,可通过国家遥感中心门户网站、国家综合地球观测数据共享平台中英文网站在线免费查阅。